植牙手術最怕兩件事,
一是術後感染,一是手術時傷到重要神經血管或是穿孔,
後者的原因 多半是對口腔解剖構造没有细心注意而造成的。
十六年前開始植牙時,
當時科技應用在牙醫臨床上還沒那麼成熟,
要精準的將植體放在理想的位置上,需花一些功夫,
臨床上在口腔內要鑽孔並不難,
但要鑽的精準,鑽到角度深度要恰到好處 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。
而且口腔內的工作區域 不像木工那樣很穩固 , 可以穩定鑽孔,
頭會動,舌頭會吞嚥口水,
有時因疼痛病人會反射性的閃開 ,
有時噴水時病人會噁心或不自主一直吞口水 或是嗆到,
都會增加口內鑽孔的難度 。
甚至有時醫師需要聚精會神 , 要很專注 , 很專心的時候
( 牙科治療很精細 , 差 1mm 就會影響治療成果 ) ,
旁邊的家屬會一直問問題,一直有意見,或是想要閒聊 ,
雖然是關心,是出自於好意,
但醫師一方面要專注手術要注意很多細節,
一方面又要客氣的回答問題,
有些問題又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,容易會分心,
無法專心於手術,反而影響了病人的權益 ,
在事前可以多溝通 ,
治療時 ,多 留一些空間 , 多一點信任 , 就容易做得很順利 。
總之 , 植牙要安全,精準鑽孔定位是非常的重要,
但要準確定位也不是很容易,
之前在幫醫師上植牙課程 ,就有學員認為,
植牙不過就是鑽孔,鎖進去就好了,沒甚麼多大學問 …
其 實說的也沒錯,植牙手術就是 ” 鑽孔、鎖進去 ” 而已,
只是地基厚薄、硬軟差異頗大,
更重要的是植牙不是鑽在木頭上, 是鑽在活生生的人體裡,
要考量其生物反應還有骨整合的機制
( 如鑽孔時溫度升高超過 4 、 5 度,骨細胞就會壞死,鎖太緊也會壞死,太鬆掉出來 …)
所以萬萬 不能輕忽 !
尤其是我們東方人骨頭較薄,量也較少,需要更精準,更曾加難度。
早期我們在做植牙時,有兩種決定植牙位置的方式 。
第一種是憑經驗,
醫師會先參考 x 光片或模型 , 憑藉著個人豐富的臨床經驗,
可直接定出良好適當的植體位置,
但對於初學者或是經驗不足的醫師 ,
或是比較多顆或複雜的情形 , 會有風險 。
畢竟牙肉包著骨頭 , 骨頭裡又看不見,
只憑借平面的 x 光片,要來處理立體的組織節構,還是會有些盲點 。
所以以前植牙手術都翻開很大,
看得到骨頭型態 , 會比較保險一點,但腫痛也會較大。
第二種定位方法是製作手術導板,
就是先在模型上先決定好位置 ,
再製作導板將最適合的植牙植入角度及深度轉移至口腔內 。
植牙手術時 , 利用導板來定位植入植體
位置較不易有差池 ,也 比較安全 。
手術導板製作的方法有很多種 , 以方便準確為原則 。
我個人習慣自己親手製做手術導板 , 不假手技工所 ,
開發出自己一套 ” 何氏精準導板簡易製作法 ” 。
手術醫師自己製作手術導板 , 雖然比較麻煩耗時 ( 醫生都很忙 ) ,
但每個手術區域都有其個別性 , 都不相同 ,
製作植牙導板的過程會對手術區域更孰悉 , 更加了解 ,
等於是先在口外模擬手術 ,
這對於初學植牙或經驗不足的醫師 , 會有很大的幫助 。
所以我都會要求年輕住院醫師 ,
無論病人條件多好 那怕只有種植一顆 , 也都要自己製作手術模板 ,
以後很有經驗 、 很強了 , 就隨你去了 ,
但剛開始一定要花時間 , 按部就班 , 不要怕煩 ,才能 保障病人 , 也提升自己植牙技術 。
早期製作手術模板 , 需先測量手術區域牙肉的厚度 ,
然後在石膏模型切面上畫出骨頭的切面型態 。
有了骨頭外型厚度 , 再決定植體大小及置入位置 , 盡可能做到很精準 。
石膏模型 ~ 在植牙處縱切面上 標出牙肉下齒槽骨的型態
檢視上下對咬 將植體長軸放在咬合力線上
決定植體尺寸 大小
些有些牙肉很飽滿 但下面的骨頭卻很貧瘠 ....
但石膏切面畢竟不是連續面 ,
而 且石膏模型上看不見裡面的神經血管 ,
雖有 x 光的影像輔助 ,
還是不容易把兩種資料精準結合在一起 。
也就是說 , 手術醫師還是需拼湊資料 ,
靠想像來填補失落的環節
在腦袋裡形成立體圖像 。
但 “ 想像 ” 這件事就很有趣了 ,
每個人想的可能多少都些有差異 。
開會討論 case 時 , 大家面對一樣的資料討論半天 ,
得到共識後 , 其實大家腦袋裡所形成的影像都不一樣 ,
尤其是經驗豐富的醫師跟經驗較少的醫師差異更大 ,
所以有時跟住院醫師討論得很清楚 、 很詳細 ,
他也頻頻點頭 ,但 後來發現怎會出問題 ?
原來是因為語言 符號 資訊雖然相同 ,
但彼此因經驗 背景的不同 會有不同的理解
腦裡想像的圖像都不盡相同 , 這個就很麻煩了 。
拜科技日新月異之賜
我們臨床牙醫也得到很大的助益
在 2005 年左右 ,我們 結合了電腦斷層影像技術跟 3D 列印技術
將他們應用在臨床植牙上
製作出 3D 精準手術模板
使用電腦3D導板來植牙定位
效果相當好
簡單來說 , 就是將骨頭 、 牙肉及未來牙齒的位置型態都交給電腦 ,
由 電腦軟體將資料組合成 3D 立體圖像
手術醫師可翻轉立體影像模型
可去除牙肉 , 清楚看見整個骨頭型態 ,
也可看見骨頭裡主要神經血管的位置 ,
也可以任意翻轉模型 ,
從多個角度去評估手術部位 ,
這在病人口內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。
立體影像模型 清晰無死角 植牙醫師的好幫手
以後醫師就不需要 ” 想像 ” 了 ,
3D 影像模型就在你面前 ,
哪裡厚 ? 哪裡薄 ? 哪裡骨量不足 ? 哪裡有倒凹 ? 哪裡危險該避開 ?….
都一清二楚在虛擬環境裡呈現
醫師頓時彷彿有了天眼通 ,
多了第三隻眼 。
這是植牙手術很大的突破 。
更棒的是
軟體可以讓手術醫師在 3D 影像模型裡模擬植牙
選擇適當位置 , 適當植體大小 ,
調整好植體之間的平行度 ,
檢查會不會傷到重要組織 …
如此反覆虛擬植牙 ,
可以一試再試 , 直到滿意為止 。
所以手術醫師在還沒有真正開始進行手術時 ,
已模擬了數十遍 ,
早已對手術區域很孰悉 ,老馬識途一般 !
虛擬植牙 多顆植牙調整平行度
至於要如何將好不容易決定好的植牙最佳位置 ,
轉移到病人口腔內 ?
那就要靠 3D 列印技術 ,
精準的列印出手術導板 , 交到醫師手中 ,
手術者就可以安心可靠的 將植體導入到最佳的位置
安全又快速
這 對手術醫師及接受手術的患者來說
都是一項很值得使用的技術
既然植牙手術導板這麼好
為什麼不常聽到周圍親朋好友植牙時 是用這種技術呢 ?
其原因在於花費 ,
我們大約在十年前 開始接觸電腦手術導板 ,
那時全球同步發表 ,
還是剛起步 ,算是 很新的技術 ,
還特地去國外受訓 , 回來講課分享 ,
推廣新技術 、 新觀念 。
但要進入的門檻還不低,
光買軟體和手術器械 就花了一筆不小的數目 ,
日後添購斷層掃描 , 更是一大筆花費 。
在市場剛萌芽 , 還未成熟 ,選擇性少、 甚麼都很貴的時候 ,
一頭栽入, 無非是憑著一股理想與熱情
想要追求植牙安全與效果的極致
多年後 , 技術更加成熟 , 也比較遍 ,
投入研發的廠商也多很多了 ,
但門檻還是有
另外 , 在臨床上有一個現象很有趣 ,
當大家面對植牙手術時 ,
都希望能安全 、 無痛 、 一次成功 ,
不 希望有風險或失敗重來 ,
會要求手術品質, 希望醫師能打包票 ,
但是 …… 又要很便宜 很便宜 ....
一直比價 、 殺價 ,
都還沒提到 可以使用尖端技術
病人已經到最便宜那家去植牙了 。
或者是提了手術模板需另外加費用
有些病人會很不能理解 ,
甚至有些會生氣
“ 別家醫師都不用 也保證可以植的好
為什麼你們要巧立名目 多收費用 ? ”
我們真是有口難言
所以 只好承認是技術比較差 ! 需要導板
當認為你是黑心時 , 就很難解釋了 !
當大家都沒使用 ,
只有少數醫師使用時 ,
再加上比價效應 ,
在現在市場氛圍下 ,
比起國外 自然就較不易推廣使用 。
以前製作電腦手術導板 ,
都要將資料送到歐洲去列印出來 ,
再郵寄回台灣 。
現在我們台灣也可以自行製作
我們本是資訊大國 , 相關技術都不缺
也都很成熟 ,可以做得很精準
手術導板從頭到尾 Made In Taiwan 不僅製作時間縮短 , 費用降低 ,
醫師有問題還可直接溝通反應 , 好處多多
台版植牙軟體
電腦3D植牙手術導板
分開
合體
希望不久後 能將它推廣開來 ,
讓許多缺牙患者都能安全可靠的完成植牙手術 ,
享受植牙所帶來的眾多好處 。